「线」分身断片:许哲瑜、陈琬尹短片集2025年6月22日写真网97电影网

2025-06-22 美女写真 阅读 39

  “分身断片”聚焦当代影像技术下的自我裂变与重构,以“分身”“复制”“断裂”三重观念为叙事轴心。从《副本人》里双生体投影的镜像对视,到《重新破裂》里手绘与影像交织的裂隙,再至《空白相片》《事件现场制造》中犯罪与私人场域的多重重演,构筑出一个由断片记忆与回响分身交错生成的影像场域。

  台湾艺术家许哲瑜与编剧陈琬尹的作品扎根于极为具体的社会记忆与集体创伤,以3D扫描、VR与录像装置等新媒体手段介入历史档案与个人体验,挑战真相与虚构的边界;他们关注个体在技术介入后被异化的身体图像,也关注记忆如何在数字化建构中流变与重组。

  观众将在四部短片的互动映照中,面对自我与他者、历史与当下的缝隙,体悟分身如何在断裂中回响——既是自身的延伸,也是一种对原本的质疑与重塑。

  这件作品灵感来自于90年代台湾地下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特殊关系。1995年,台北重新桥上空有一个人形气球,并将各种对象,比方说洗衣机、煮沸的火锅、蒋公铜像、充气娃娃……等悬吊到高空中,并试图将它们摔下、坠毁、堆成一座垃圾山。然而,因为技术与天候问题,气球最后在短暂升空后即破裂坠落,计划失败了。同一年,重新桥下亦发生了一场大型械斗,当天在场的人们,拿着铁棒、生鱼片刀,互相朝对方身上挥舞。然而,当我们找到了当事人,他们却说,那其实是一场政治派系斗争。

  《重新破裂》组合了「全民出租车械斗」与吴中炜未完整实现的计划「台北空中破裂」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历史片段。我邀请了五位当年参与出租车械斗的运将回到事件现场演出,并将一位噪音吉他手(李那韶),悬吊于重新桥上方演奏。

  我以 3D 扫描和翻模两种不同的方法,复制台湾第一对连体婴兄弟张忠义的身体, 并在与张忠义合作的过程中,探索生命如何被陈列与展示的技术。 1979 年,忠仁忠义兄弟三岁,在台湾接受连体婴分割手术,手术历时十二个小时,全程于电视直播。在这不寻常的媒体宣传过程与时空背景里,手术成为各种社会与政治象征。当年为了分割手术练习,台大医院邀请了艺术家谢孝德,试图将连体婴的身体翻模,提供给手术医生进行练习。然而因婴儿不受控制,人体翻模失败了,只能以泥塑方式完成雕塑。在这件作品《副本人》中,我重新翻模了 四十三岁的张忠义身体,再使用 3D 扫描技术建立身体档案,并以这些档案为素材,拍摄了他年轻的过往记忆。

  二十一岁的张忠义,曾经演出电影《假面超人》,在电影中扮演一位经营废弃公车改装之茶艺馆的老板。二十多年后,他仍反复想象着经营那间电影里的废弃公 车茶艺馆。而现实生活中的妻子与两位小孩,亦重迭于这段想象的场景之中。

  透过一个谋杀案件中的枪手吴敦,我们从这位杀手不寻常的多重身分——电影人、 刽子手、帮派份子、爱国者,尝试捕捉台湾政治史中的集体潜意识。1984 年,美籍台裔作家江南,在美国自宅遭台湾杀手枪杀离世。事后由于美国当局的介入缉查,此案件最终被证实为是台湾情报局与台湾黑帮竹联合作的政治谋杀案。最后,台湾政府向江南的家属协商,与其家属签订了保密协议,其中包含不得以「电影」形式公开案情。

  这件作品的主角吴敦,即是当年开枪的杀手。在案情曝光后,台湾当局受美国压力,吴敦被判处了无期徒刑,服刑六年后获大赦出狱。出狱后的吴敦仍是的重要干部,同时也以制片人身分成立了电影公司并拍摄多部电影,其中也包含了许多「武侠片」。而在这次作品中,我们重返过往吴敦曾使用、而现已废弃的电影制片厂拍摄武侠片段,并与一个特殊的 3D 扫描公司——刑案现场中负责鉴识扫描工程的团队——合作制作动画,并由演员、扫描团队共同重现其工作场景。

  2003年,杨儒门在台北放置了十多次炸弹,然而,没有一枚炸弹被引爆。杨儒门的行动后来被视为与反新自由主义一脉相承的农民斗争,他的刑期被减轻了。在他出狱几年后,他的弟弟在家里自杀了。

  在这部作品中,许哲瑜邀请杨儒门在两个地方表演:海边和他的房子。在他练习制造炸弹的海边,他重演了一次行动,并讨论了日本赤军自我牺牲的意念。在他的房子里,他回忆起一个自杀的家庭成员的记忆。在影片中,艺术家与一个3D扫描团队合作——他们的工作是在犯罪现场提供法医扫描服务——制作了一个杨儒门的数字替身。许哲瑜对杨儒门的房子的建筑结构进行了数字扫描,透过这些数字模型,艺术家虚拟重建了这位炸弹制造者的个人记忆。

  许哲瑜,1985年出生于台北,毕业于台南艺术大学造形艺术研究所。曾驻村于HISK比利时高等艺术学院(2019–2020)及Le Fresnoy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2020–2022)。自2022年开始,参与Rijksakademie阿姆斯特丹皇家视觉艺术学院两年期的进驻计划。作品形式多以动画、录像、装置为主。作品关注媒介与记忆之间的关系,对创作者而言,无论是个人私密的或群体记忆,重要的并不只是透过媒介所能回溯的事件历史,更是记忆如何被建构与被观看的过程。

  曾经举办个展包括洪建全基金会(2025)、Vanguard Gallery(2025、2020、2016)、布鲁塞尔ARGOS视听艺术中心(2024)、吉隆坡ILHAM Gallery(2024)、巴塞罗那米罗美术馆(2023)、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2023)、台北当代艺术馆(2023)、Vernacular Institute(2023)、关渡美术馆(2023、2012)、尊彩艺术中心(2022)、台北市立美术馆(2015)、SAT加拿大科技艺术中心(2012)。参与联展包括「布鲁塞尔表演艺术节」(2024)、「德国世界剧场艺术节」(2023)、「圣保罗双年展」(2021)、「首尔媒体城市双年展」(2021)、「阿纳姆Sonsbeek四年展公众项目」(2021)、「事实上,死者并没有死:成为技术」(符腾堡艺术馆,斯图加特,2021)、「Videonale波恩录像艺术双年展」(2021)、「上海双年展」(2018、2012)、「伦敦设计双年展」(2018)、「亚洲艺术双年展」(2017)。参与影展包括IFFR鹿特丹影展(2023、2022、2020、2018)、NYFF纽约影展(2020)。曾获 Videonale 波恩录像艺术双年展大奖(德国波恩美术馆,2021)、西班牙 Loop Barcelona 录像艺术制作奖(Han Nefkens 基金会,2020)、台新艺术奖年度大奖(2016)、入围 HUGO BOSS 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2019)。

文章评论

相关推荐